当前位置:首页 > 云南 > 大理 > 宾川县 >

鸡足山石钟寺

时间:2017-05-19 15:54:04 已有 人关注

石钟寺攻略:
 
石钟寺始建于唐代,是鸡足山最古老的大寺院,在祝圣寺后面仙鹤山下背靠狮子林望台,以前石钟寺本是与金顶寺、祝圣寺在鸡足山中香火最旺的三座寺院之一,相传该寺左潭上有悬崖石,扣之如钟鸣,却又是以“声”得名。
 
从有记载的历史看,石钟寺在明永乐(1403一t424)、正统(1436—1449)间敕赐大少林寺僧了通、了晓重建。弘治年问(1488—1505),僧圆明再修,万历年问(1573—1619),僧周辉建毗卢阁。清康熙庚戊(1670),僧洪舒、广睿重建殿阁。康熙辛未(1691),姚安土官高甭映建弥勒殿、楼、阁、卧佛等,相传寺的左边有一水潭,上悬崖石,叩动之如钟,所以将这寺院取名为石钟寺。
 
据称,有一位藏区活佛到鸡足山华首门礼拜迦叶归来,到大雄宝殿后休息,不料一卧不起,圆寂在此。后人为了纪念他,就在他歇息的地方,按他圆寂的样子,塑了尊卧佛像,从此藏族同胞就将石钟寺作为藏传佛教的道场来朝拜。在我看来,这传说有些牵强,自古来都是说卧佛形象,是特指释迦牟尼在拘尸那揭罗国收了最后一个弟子善贤之后,便“入寂灭乐,于双树间北首而卧”。人参悲戚,感叹大觉世尊将寂灭,众生福尽。释迦牟尼便“右胁卧狮子床”安慰大家。当然,也有可能石钟寺卧佛传说的是另一尊别样造型的卧佛,与我看到的这尊全新的佛祖造像卧佛没有关系。
 
石钟寺是过去鸡足山寺院中最大最完整的建筑群。寺前有大照壁,门外有石雕大狮子一对。大门工艺精致,飞檐翘角,凌空欲飞,梁柱斗拱,雕刻龙凤.花纹细致。有副对联:“石钟无声有声皆幻;如来有像无像是虚。”寺院的布局是,纵向为一进j院,横向也是三院,坐北向南.沿主轴线为照壁、山门、天王殿、弥勒殿、大雄宝殿、雨花台、后阁,、弥勒殿前是钟楼鼓楼。大雄宝殿两厢有四殿、四堂,后阁为五间重檐歇山式.阁前为讲经受戒的雨花台,贮藏经书的石钟阁。东厢后面有方丈室,有幽静小院;西厢后有静室。整座寺院布局对称,条理井然。石钟寺大雄宝殿后檐有一尊巨大的卧佛,头朝东方,侧身面北而卧,右手枕于头下,左手顺放腿侧,闭目静卧,造型自然,线条柔和丰满,大有视之若醒,呼之则寐之意。因此,石钟寺也称睡佛寺。
 
石钟寺殿堂佛像庄严,香烟缭绕,晨钟暮鼓,念佛声声。浓浓的佛教气氛,吸引着不少善男信女。那棵被称为鸡足山最古老高19.5米,直径79.6厘米的柏枝树下,行道两旁自然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土特产品。在观音殿左上方,曾有一棵枝繁叶茂的短叶罗汉松树,据说已有400多年的历史。树下雕有一石神龟。如今神龟仍在,而罗汉松却枯死了。
 
明清以来,上鸡足山的名流政要,都要慕名游石钟寺,为石钟寺赠匾题联,赋诗填词。明代书法大家董其昌,为石钟寺静室题写“薜萝居”匾额;巡抚王继文为石钟寺题写“清梵普闻”匾额;孙中山先生,曾为石钟寺题写“昙云法海”横幅。
 
位置:仙鹤山下,背靠狮子林望台,面向钵盂山
 
Copyright © 2017 爱行客旅游 爱行客旅游移动版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