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大理崇圣寺千寻塔
时间:2017-04-30 14:18:50 已有
人关注

千寻塔攻略:
千寻塔位于云南大理县城西北崇圣寺内。千寻塔建于南诏王劝丰祐时期(公元824—859年),在崇圣寺三塔中最先建造。
崇圣寺,是国内外闻名的南诏名胜之一,是一座建于南诏时的古刹。现在寺院建筑早已荡然无存,只有寺前三塔仍巍然屹立。千寻塔在三塔中最大,位于南北两座小塔前方中间,所以又称中塔。塔的全名为“法界通灵明道乘塔”,建于南诏保和年间(与唐朝同时代)。塔心中空,在古代有井字形楼梯可以供人攀登。通体自上而下有两重塔基和塔身。塔身16层,每层正面中央开券龛,龛内有白色大理石佛像一尊。宋代又指塔高,比喻山高,王安石《登飞来峰》诗:”飞来峰上千寻塔,闻说鸡鸣见日升。“
千寻塔座落在崇圣寺前约300米,背西面东偏南,平面方形中空,迭涩密檐十六层砖塔。塔身高59.4米(台基上皮至塔顶铁圈盘上皮),两层台基高3米,总高62.4米,包括塔刹通高69.13米。轮廓端庄素雅。
千寻塔身宽9.85米,约为塔身高的1/6。第一层高12.04米,二层以上骤变低矮,层高仅66~110厘米。塔门及一层塔心修缮前,卵石、碎砖填充封闭,外嵌清光绪十九年碑刻。塔檐结构,先自壁面迭涩一层,上施菱角牙子一层,再上单砖迭11~14层。悬挑深度69~136厘米。塔檐断面略有凹进,呈“枭线”。檐头上缘至两端向上反曲28厘米,各层塔檐迭涩层数、出檐深度均不同,呈现的弧形外轮廓线。塔心3.27×3.35米,四壁垂直,形若空井。至15层收为方形覆斗式穹窿顶。顶盖石质,20×20厘米。塔身通体涂白垩7~8层,白灰剥落处隐显古老的土朱色。塔身“补甃”前抹白灰1~2层,最迟明正德前已呈白塔。
1977年在维修过程中,于千寻塔塔顶和塔基内清理出南诏、大理时期的佛像、写本佛经等文物600余件。这是南诏、大理国时期文物中最丰富、最重要的一批,主要出土于塔顶,然由于1925年地震,塔刹倒毁后五十多年的风雨侵蚀,大多写经之类的重要文物已经损坏,较为珍贵的文物多数出在铜筒内的两尊木质经幢中。
千寻塔的造型与结构是典型的唐代砖塔;塔上能见的文字资料,除佛教典籍常见的梵文外,基本全部是汉字,其中包括“囗会”字之类唐代武则天所创的字,在大理国时仍继续延用;塔上清理出土的许多文物,如“开元通宝”,铸刻“湖州”、“成都”字样的青铜镜以及瓷器、写经、印章等,都是直接说明与中国内地经济文化密切交往的证据。南诏、大理是以白族、彝族先人为主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权,然而无论在政治上和经济文化上都保持了与中原的联系,是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一个组成部分。
位置:云南大理县城西北崇圣寺内
开放时间:8:00-19:00
门票价格:121元
交通:从大理古城北门往北步行10分钟即可到达。从下关(大理新市区)乘4路、8路公交车,约40分钟即可到达大理古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