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豆沙关(石门关)
时间:2017-10-11 13:56:36 已有
人关注
豆沙关(石门关)景区攻略:
石门关位于盐津县城南23公里,距豆沙古镇500米处。早在公元前220年,这里就成为中原入滇的交通要隘,有“锁钥南滇”、“咽喉西蜀”之誉,在唐、宋时期,此地称石门关,元、明时期称罗佐关,清初改名豆沙关。唐贞观四年(公元630)在此设关门,为军事要隘。石门关因受关河深切,两岸峭壁对峙,状若石门故名。石门关口,上有峭壁千仞,直入云霄,下临滔滔关河,只闻水声,不见河流。此关真有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之险。极目远眺,幽深峡谷,奇险状丽。
豆沙关有这样一个名号,石门关,因为无论从云南顺江而下,还是从四川溯江而上,到了这里,山势陡然一夹,俨然一道石门把云南与中原的大门锁住。秦朝李冰父子为了打通成都到云南的道路,不得不采用积薪烧岩的办法,一堆堆木柴支上去,一次又一次的烧岩,一次又一次的浇水,坚硬的岩石终于苏醒终于皴裂终于让步,热胀冷缩,岩石裂开,人们终于在这绝壁上开凿出盈不过五尺的道路,史称五尺道。半山腰上,南方丝绸之道得以延续。后来,常頞又在前人的基础上,对此道进行加宽,又还有后人在这条道上,用石块筑起了城门,并在关上刻之“石门”二字。
过关的人中,有江边的山民,有在茂林中攀援的僰人……在这些来来往往的人中,最有身份的是唐中元年间从北方而来的袁滋一行人。袁滋是唐朝的一个文官,一个写得一手好篆字的书法家,一个被唐德宗挑选来册封南诏异牟寻的御史中丞。为中原百姓造福的崇高事业感使袁滋踌躇满志,但是到了豆沙关,道路却特别的难走。当是时,想从此关一过,就将踏上南诏的土地,中原的一切繁华暂时将烟消云外,过此关尚如此艰难,而此去南诏,尚有千里之遥,但一想到自己身负天子敕命,重任在肩,一时豪气冲天,遂命行营兵马置驿封关,并在绝壁摩崖上留下一百二十字以记之。虽然只是一百余字,所记的无非是一路随行的官员,虽然所刻的石块是一面僻处南疆的摩崖,但大唐贞元十年九月廿日的这方题记,却成了南天上的一道印信。它说明,至少在唐朝,南诏乃至交趾(今越南)就已经是中华民族的版图。而袁滋这个著名书法大家的篆字,已把华夏的线条深深勾嵌在西南大地。
豆沙关外,向北而去,有一块偏坡,地势相对平坦,从关上过来,惊出了一身的汗,过往客商就在这里歇脚,有住店的就有开店的,于是这关上就有了人家,日中为市,这关中就成了集镇,于是豆沙古镇就应运而生了。青石板的街和各种商铺与“马栈”,均悬挂着古色古香的匾额楹联,凡词句书法,皆隐现着抹不开化不去的万古云烟,有人言道“南有和顺, 北有豆沙”。
地址: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
开放时间:6:00—19:00
门票:60元
交通路线:游客可从昭通市乘坐开往盐津县方向的班车,到达盐津县后,可驾车前往景区。
自驾路线:盐津县——政通路——津民路——麻水线——林豆段——豆沙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