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唐代袁滋题记摩崖石刻
时间:2017-10-11 13:13:01 已有
人关注
唐代袁滋题记摩崖石刻景区攻略:
盐津是一块古老文明、神奇秀丽的宝地。这里天赐奇景神秘俊秀,古老文化积淀深厚,人文景观丰富多彩。由于几百万年的地壳变化迁,给盐津造就了一块深邃神密的宝地;五千年的文明历史,给盐津留下了众多珍贵的文化遗产,并熔铸成一幅大气磅礴,奇景纷呈,秀丽俊美,引人入胜的山水画卷。到了盐津千万别忘去唐代袁滋题记摩崖石刻一游。
豆沙关是南方丝绸古道上的一道闸门,一个驿站。南方丝绸之路北起四川成都,南至缅越。这是一条连结中原文化与滇缅文化的通道,时间再往以前,还是中国通往西域的一条通道。过关的人中,有江边的山民,有在茂林中攀援的僰人有中原来的屯田大军,有运送普洱茶晋京上贡的马帮,有运送贡木的兵士,有运铜渡河的商旅……在这些来来往往的人中,最有身份的是唐中元年间从北方而来的袁滋一行人。袁滋是唐朝的一个文官,一个写得一手好篆字的书法家,一个被唐德宗挑选来册封南诏异牟寻的御史中丞。为中原百姓造福的崇高事业感使袁滋踌躇满志,但是到了豆沙关,道路却特别的难走。当是时,想从此关一过,就将踏上南诏的土地,中原的一切繁华暂时将烟消云外,过此关尚如此艰难,而此去南诏,尚有千里之遥,但一想到自己身负天子敕命,重任在肩,一时豪气冲天,遂命行营兵马置驿封关,并在绝壁摩崖上留下一百二十字以记之。
虽然只是一百余字,所记的无非是一路随行的官员,虽然所刻的石块是一面僻处南疆的摩崖,但大唐贞元十年九月廿日的这方题记,却成了南天上的一道印信。它说明,至少在唐朝,南诏乃至交趾(今越南)就已经是中华民族的版图。而袁滋这个著名书法大家的篆字,已把华夏的线条深深勾嵌在西南大地。摩崖面积0.44×0.36米,自左至右,全文直书八行,每行3-21字,左七行字为楷书,末行“袁滋题”三字为篆书。它有“维国家之统,定疆域之界,鉴民族之睦,补唐书之缺,正在籍之误,增袁书之迹”的重大历史作用。
袁滋摩崖不仅有历史价值,在书法历史上,也值得注意。袁滋“工篆籀书,雅有大法”。“唐代篆书,世推李阳冰……同时袁滋、瞿令向,鼎足而三”。袁滋手迹,世传极少,今存豆沙关,弥足珍贵。1963年拨款修建保护摩崖的风雨亭。1965年省人委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1980年风雨亭重修,改作钢混结构、磁镶宝顶脊,翘角飞檐,巍然屹立。1988年1月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1995年对摩崖亭进行了改建。
地址: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城
开放时间:全天
门票:免费
交通路线:游客可从昭通市乘坐开往盐津县方向的班车,到达盐津县后,可驾车前往景区。